生涯教育专委会举办第 3 次线上经验交流会--“育德·育心·育生”:职业生涯融合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在德育改革背景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已成为学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重要议题。9月28日晚,中国关工委教育中心生涯教育实验校2024年第3次线上经验交流会顺利举行。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重庆市职业院校生涯教育研究中心核心成员罗杨老师在会上作了题为《“育德·育心·育生”:职业生涯融合教育的实践与发展》的精彩报告,分享了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自2000年以来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做法。 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签约生涯教育实验校代表,中国关工委教育中心生涯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黄秀英教授担任点评专家,共同探讨生涯教育的最新实践与未来发展。会议由珠海市和风中学学生处主任、生涯教育小组核心成员许春老师主持,她以热情洋溢的开场白拉开了本次交流会的序幕。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生涯教育就是那一颗点燃学生生命光芒的火种。罗杨老师首先阐述了职业生涯融合教育的改革背景。他提出,在肩负伟大时代使命、落实国家政策要求以及对接德育发展需求的背景下,职业生涯融合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女职中开展职业生涯融合教育的主要成果是创新性地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有机融合,探索形成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落地落实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涯指导。 在理论构建方面,罗杨老师谈到了重庆女职中“五进”职业生涯融合教育理念,即“理念互进、生涯跟进、课程推进、数字并进、师资精进”。同时,该校构建了“三力三业三品”中职全程职业生涯融合教育体系,以及中职职业生涯融合教育“1553模式”,即明确1个育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健康职业人”、通过“认知测评—课堂学习—活动体验—成长记录—导师引领”5种育人途径,突出“教育全程化、课程体系化、活动系列化、手段多样化、师资多元化”5个育人特色,在一、二、三年级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适应能力、规划能力”3种关键能力。 在具体做法上,罗杨老师详细介绍了重庆女职中从师资、课程、活动、数字赋能等方面全面发力的举措。学校通过培养生涯教育专业人才,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生涯教育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涯规划活动,以及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生生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生涯指导。在最近一年,学校还积极探索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生涯教育,如将传统思想、雷锋精神、非遗文化等融入课程与活动,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生涯教育体系。这些举措增强了生涯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黄秀英教授高度肯定了重庆女职中的职业生涯融合教育实践成效,尤其对学校采取的生涯导师制这一创新举措表示赞赏。她认为学校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积极统筹学校、社区、企业、家庭等各方面资源,通过个性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指导,达到“育德·育心·育生”的职业生涯融合教育目的,提升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养,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同时,黄教授希望重庆女职中能够以课程论的视角整合现有生涯教育特色活动,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突出研究学生优势能力,建立数字生涯画像发现学生的潜质和潜智,并坚持学科融合这一大方向,共同推动生涯教育的深入发展。